求才先看履歷 到底是不是真的能確實選對人才,這議題一直都是個疑問。
連談都沒談過,用人主管怎麼會真的知道適不適合呢?

負責召募的工作長達八年,看過上千份履歷,我才曉得其實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對履歷是相對不重視的。不重視的程度從低到高都有。

通常這樣的人用的都會是最標準的求職管道,如 104 或 1111 等。
會額外尋找管道的人在履歷的重視度上相對比例高很多。

 

其實這說起來也算合理。因為會特意再另尋管道的人的積極度比較高,自然比較會去做萬全準備。

不過,就像是名片的功能一樣,履歷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在求職時遞出的名片。
想象一個場景:高階主管坐在他偌大的辦公室中,秘書進來遞了一張名片並告知對方想見他。主管看了看名片後,決定請對方進來。

只是大多數的時候,當你遞名片時對方已經有對你的第一印象,名片可以加深對方的第一印象。
而履歷則是在對方還沒見到你時的第一印象,讓對方決定要不要跟你談。

在履歷海選的過程中,其實這一步文件審查幾乎可以說是唯一標準。
台灣求職者輕視履歷的比例實在令我咋舌。

下面歸類幾種履歷地雷作為參考,儘量不要在小地方犯類似的錯誤。
雖然都不是大問題,但是當負責召募的人一看到這種問題,很可能就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了。

 

第一類 - 邏輯有問題

這份履歷設定公司名暫不公開,這是在很多仍在職求職者常用的做法,尤其是投遞的對象是相近度或敵對度十分高的公司;這是很慎重的做法;不過在下面的工作內容卻寫出服務的公司是哪一間。

這樣的狀況還挺明顯讓看履歷的人發現邏輯性問題。

 

第二類 - (幾乎)沒有工作內容

我曾經參與過一次讓我印象深刻的面試。那其它團隊的召募活動,但由於當天的面試官沒什麼經驗,雖然工作內容有相當的差異性,但主管仍請我去協助。

面試過程中談到對方工作經歷時,對話大致如下:
主(試官):你之前在XX公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面(試者):這個工作其實都差不多,你這邊的工作跟我做的應該差不多。

主:嗯,我了解,那之前的公司在工作上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地方嗎?
我(OS):這樣都能了解,我完全不了解啊~
面:還能有什麼困難,這工作大概就是那樣了。
我(OS):能不能多說一點啊,我完全聽不懂啊...

後來我就開始神遊了,因為工作內容完全是無字天書、也完全不懂這位同事是怎麼能決定面試者的優劣。

事實上,很多職務在不同公司都會有相當大的差距,更別不同產業了。
卻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那樣,寫個職務對方大概就懂了,也不用多作說明。
所以我常在履歷上看到工作內容是空白的,或是用簡單兩三個關鍵字、一句話帶過。
但是在負責召募的人眼裡看起來,是幾乎無法了解對方的能力在經驗在哪,完全得用猜的。

 

第三類 - 複製貼上

正常來說,除非一個人一直在轉換不同的工作,否則都應該能工作內容上看出對方的成長。

以測試工作為例,第一份工作可能只有負責測試的執行,幾年後第二份類型相同的工作可能已經可以負責測試設備的維護作業和協助實驗室管理。

但是我有時會看到有些求職者會把工作內容重點寫出來,然後在不同的工作經歷中複製貼上,只是稍微改一下產品或性質。

這個類型的履歷跟第二類在根本上很像。召募人員也很難從求職者前後的工作經驗中看出端倪。

這種履歷在求職者想在職涯中更進一步會是相當困難的事。

 

第四類 - 冗長的自我介紹

過去自我介紹一直不太受到重視,不是不寫就是寫得很制式,可能現在求職者年輕,大家也受更多國外履歷寫法的影響,都會開始認真寫自我介紹。

這是個很不錯的現象,但是我發現大多數有花心思在寫自我介紹的求職者都把內容寫得太流水帳,列入了詳細工作的內容,希望讓召募者願意去仔細讀履歷並得到面試機會。

我一直是以用人主管的角色在進行召募,每次召募工作一開始,找一個缺前後會收到差不多兩百份履歷。以一個 HR 而言,收到的量會比這個數字多更多。均來說,一份履歷大概只是花 10~20 秒左右就會決定要不要繼續往下面。

自我介紹或 CV 所附的 cover letter 應該是用來讓召募者快速判斷到底該不該繼花時間看這份履歷的重要內容,所以冗長的自我介紹不是好事。召募人員基本上不會有耐心花時間把長長的自我介紹給看完。

大部份遇到這個狀況時,我會直接跳過或直接看工作經驗。
但這樣自我介紹就沒有達成最初的目的──讓召募者帶著更大的興趣去看履歷的內容。

imag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求職 履歷 CV resume
    全站熱搜

    Yashi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