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同工同酬再等170年吧! 這是 Buzz Orange 在 2016 年 11 月 8 日的報導,指出希拉蕊的競選團隊男女薪資差了 USD 81k 。

2015 年 DQ 的一篇報導指出,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男女薪資平等必須再過 118 年。

看起薪資差異性別化 (gender wage gap) 的問題不但沒有縮小還越來越大,一年比一年慘。

在女權 (或女權自助餐?) 抬頭的近年,這個專題的報導十分豐富,無論國內外皆然。
在媒體治國的台灣,這種話題性十足的報導必定一味跟著最聳動的風向走。

平均而言,同一份工作,男性賺 1 塊錢時,女性只賺 0.77 塊。

 

 ─ 男女就業比 ─ 產業分析比較 

不免俗,先上一段歐巴馬 (時任總統) 對同酬法案 (Equal Pay Act.,有人翻譯為同工同酬法) 的演說。

2013/ Mar. 歐巴馬呼籲大家對同酬法案的關注

報章雜誌、網路評論及電視新聞,看了這麼多報導,全世界各國男女平權排名等等等的,不曉得是否有人真實從現有數據去分析,目前台灣的男女薪資不平等的嚴重程度。

從主計處調閱資料,查閱 2012 年至今男女在各大類別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可以看出男女在投入產業別上有很大明顯的偏好。
男性在較需要體力或相對工作條件較嚴荷的行業中明顯佔有比較高的比例,如「礦業及土石採取業」、「營造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等,都可以看得出來男性從業員的人數遠大於女性。

各產業從業男女比 (2012~2016)

那麼就投入的偏好和薪資上比較,是否男性投入較多的產業也比較賺錢呢?

同樣從主計處的資料調閱,將 2012 年到 2016 年的受僱人數、月收入及工時平均比較,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2~2016平均數值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幾個初步觀點:

1. 台灣不愧自稱為製造王國,在實際從業人數中製造業是第一名。
這裡不得不針對台灣政經學界在近年一直灌輸給人民的觀點 ── 台灣產業轉型、服務業佔了七成、台灣服務業已經十分成熟,服務業才是王道。
我不反對這個轉型趨勢,但事實上直到今年初的統計數據仍然指出製造業才是就業趨勢,以 260 萬人次的壓倒性數據呈現。
時至今日,我不得不說這幾年政經學界一直在灌輸的觀念是錯誤的。實際就業狀況告訴我們,以長期經濟支柱的角度來看,製造業對台灣仍然是比較重要的,所謂的轉型不單單只是把重心從製造業轉換到服務業這麼簡單而已。

2. 除製造業為最大宗外,男性從業的其次選擇是營造業及批發領售業,而女性的第三大就業市場在醫療保健服務業。
從數據可以看出來,女性從事服務業的比例相對比男性高。

3. 以男女前三高的平均薪資而言,其中兩項都是在服務業裡。
所謂的熱門產業是入門門檻較低的工作,並不一定是平均薪資較高的行業,所以多人投入的產業未必是最賺錢的。以就業人數最多的製造業而言,其平均薪資只能在男性排到第七名,而女性則排到第十名。

從這三個點可以知道,雖然男性從業的偏向在需要體力勞動或工作環境較嚴苛的產業上,但事實上薪資較高的產業反而是落在服務業這種非傳統勞力類的工作中。因此,薪資差異的性別化並非完全來自於「男性比較有力氣」或「男性體力比較好」這種性別的生理差異上。

服務業平均薪資並未比工業產業來得低

 

 ─ 同工不同酬 ─ 從同一份工作數據來了解 

即然從產業類別比較來看,並不是因為男生多勞動所以賺的錢比較多,反而是服務產業的平均薪資比較高,那就直接來看薪資差異在性別上的表現。

男女在各產業的薪資及工時比

比例相差最懸殊的醫療保健服務業以幾乎兩倍的男女差異為首,五年來的資料顯示在各產業中男性平均月收入幾乎都高於女性,然而工時比並沒有相對明顯的差異,甚至在教育服務業裡,男性月收入為女性的 1.2 倍,但女性平均工時卻是男性的 1.1 倍。

地球圖輯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雖然冰島男女薪資不平等令人沮喪,但冰島薪資差距仍比歐盟平均差距 16.65%少。再和台灣相比,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2016年8月台灣男女在工業和服務業中,女性薪資比男性少了 16.5% 」這數據跟我手上蒐集到的數據沒有太大差異,也似乎顯示在台灣,這個議題並沒有比其它國家來得太嚴重。

以醫療保健服務業這個差異最為懸殊的產業來切入,醫生是公認薪水最高的行業。
女醫師的人力分佈大致上是:

1. 小兒科 18.7%
2. 內科 15.9%
3. 眼科 9.9%
4. 婦產科 9.4%
5. 家醫科 7.3%

前五名最多女醫師選擇的科別就佔了 61.2%,而神經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為女醫師執業的末選,是最少女醫師選擇會走的三科。

而以男女比例分佈來看,女醫師佔比最高的科別是:

1. 復健科 29.8%
2. 病理科 28.6%
3. 皮膚科 25.9%
4. 小兒科 24.6%
5. 眼科 24.6%

從上面的女醫師人力分佈和科別比例來看,最賺錢的外科中執業女醫師最少,而女醫師選擇的都相對是在醫界裡薪資相對低的科別。

引用中時電子報 2016 年 4 月的報導:男女不平等?薪水差最多「十個行業」指出薪資差異性別化最嚴重的不是醫療保健服務業,而是航空運輸業。
那就從這個產業來了解男女人力分佈,經濟處性別影響評估計畫的數據分析了這個產業部份職務的性別比。為了方便,僅引用華航、長榮、遠東及復興 (復興雖然現已解散,但原從業人員會往別家航空公司流動,因此數據依然可以參考) 等四家航空公司的資料。

航空運輸業職務性別比 (數據為四家航空業者總和)

從職務的性別結構來看,在航空運輸業裡最賺錢前三名分別是機長、副駕駛及機師,而它們的性別結構比卻是異常懸殊地以男女比高達十到數十倍來呈現。

由這兩個在統計數據和報導上包辦薪資差異性別化前兩名的產業中去做詳細的分析,不難發現僅僅只是依據產業統計數據來看,有失公允,必須深入到其中的性別結構比才能真正發現事實。

女性從業員在同一個產業中選擇的是相對風險較低、利潤較少的職務。(也許妳正想告訴我們,醫師或飛行員這類從業員需要受高等教育、深度技術培養的女性在選擇他們的職務時都是身不由己?)

 

 ─ 假議題 ─ 同工不同酬 

事實是,同工不同酬我相信一定存在,但卻非普遍的狀況。

當男人賺一塊錢時,相對女人只賺 0.77 塊是一個沒有經過詳細分析,只是直觀看了產業總和統計數據的結論。這結論不止沒有邏輯也不夠精確。
就像在同一家電子產業公司裡,為了維持營運必然會有技術職及行政職,我相信給薪標準絕對不可能技術職和行政職一樣。然而這種表面上數據的結論卻是建立在這個盲點上。

同工是否同酬是一個很深入的問題,它的分析必須包含了教育水準、職務、工時......等等因素,才能正確去得到一個精確的結論。

女性受到壓迫或被壓抑,而她們卻全然無知。這是女權運動者十分喜歡提出的一個論點。
年復一年,倡議者提出和女性相關的數據;受害人數、被壓迫、失序、工作條件不平等;來支持他們的論點,然而,就數年的觀察來看,最常被提出的女性受害者人數此一證據是最大的誤導。

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 (AAUW - America Association University Women) 及美國婦女法律中心 (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 在同酬議題上提出的數據同樣缺乏這些重點因素的分析。他們聲稱,即使控制了這些因素,女性賺的錢依然比男性少。然而,他們所提出的數據總是會少了幾項重點因素的分析結果。

相關的社運團隊如何回應這樣的事實呢?
它們指稱,女性受到傳統文化和父權的「無形的藩籬」和「內在壓抑」的影響,只能選擇將人生的重心從職場轉往家庭,所以女性只能從事相對穩定、風險較低而薪酬也較低的工作,甚至,可能必須選擇兼職工作。

然而,這些回應無關同酬議題,數據仍然證明它們所提出的同酬議題缺乏足夠深入的分析。
傳統文化的束縛或父權壓迫確實有可能影響女性轉往相對低薪的工作,而那仍然不代表同工不同酬。

在網路媒體 BO、DQ 甚至於知名報社刊出的相關報導,在引用數據時都沒有經過仔細深入的剖析,單純只是跟風報導,這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資訊使用者最該重視的問題。

 

另外提供以下職涯服務 ─

image

arrow
arrow

    Yashi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